×

×

巨头杀入!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何去何从

发布日期:2025-04-16 19:17浏览次数:98

 近期,火热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变得越发拥挤。据不完全统计,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美的、海尔等家电业领军企业以及比亚迪、奇瑞等大型车企纷纷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宣布重要举措或发布新产品。

多个行业巨头的进入,意味着人形机器人领域这开始从技术探索迈入规模化布局阶段。面对具有综合优势的巨头们,初创企业该如何应对呢?

巨头因何杀入

赛迪智库产业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陈表示,大厂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是技术迭代与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李陈认为,首先,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成为企业响应国家战略、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关键赛道;其次,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的临界点临近。近年来,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AI算法、传感器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英伟达的 Cosmos世界模型将物理世界的复杂性转化为可计算的数字孪生,使机器人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适应多样化场景。人形机器人的“ChatGPT 时刻”已进入倒计时阶段,这些技术突破使得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商用成为可能。

布局人形机器人等未来赛道,也是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

“传统业务增长放缓背景下,大厂亟须寻找新增长点。人形机器人作为‘AI + 硬件’的集大成者,可与企业现有业务深度融合。如,美的通过机器人提升家电制造柔性化水平,比亚迪将电池技术迁移至机器人续航系统,小米依托消费电子供应链降低硬件成本,京东、阿里则通过物流场景验证机器人商业化能力。”李陈说。

大厂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也有着很多天然优势。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创服中心事业部执行总裁魏明伟表示,巨头们在资金与科技成果孵化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而且一些企业早就开始在机器人领域开始布局。例如, 2022 年,美的完成对库卡的全面收购和私有化,获得了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市场份额,虽然人形机器人不完全属于工业机器人,但人形机器人在概念、应用场景和技术特点等方面与工业机器人存在很大的联系,迁移成本不高。

李陈也表示,全产业链整合能力、场景落地资源和资本规模。比亚迪在汽车电子、电池管理、电机控制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可以直接迁移至人形机器人,其自研的电池技术可将机器人续航提升至8小时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阿里达摩院的多模态大模型(如通义千问)为机器人提供决策支持,菜鸟网络的物流场景则成为测试场。

初创企业该咋办

近日,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的一席话引起巨大波澜:“具身智能现在特别火,同时我觉得商业路径还是不清,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我经常开玩笑说,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

显然朱啸虎是站在投资者角度来考虑行业问题,虽不够全面,但不能否认其具有一定合理性。

目前人形机器人在商业化落地方面确实还没有清晰路径。即使落地,短期内也只能用于工业领域。

中泰证券分析师认为,机器人在C端应用最具想象力,但短期来看,工业制造场景下的任务相对聚焦,对泛化能力要求不高,该场景的机器人更快进入商业化阶段。在工业制造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之后,海量机器人的具身数据叠加算力技术的进步,机器人能力将逐步解锁,并向商用服务、家庭服务等更开放场景延伸,届时市场有望达到万亿级。

李陈表示,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聚焦于汽车制造、3C电子及物流仓储等场景,并且已经有了很好的案例。在汽车工厂,人形机器人通过柔性化协作完成底盘装配、精密检测等高复杂度任务,如,特斯拉Optimus和优必选Walker S系列已进入生产线实训,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安全性。3C电子领域主要进行电子产品物流分拣、搬运、质量检测等工作。如,优必选Walker S1 在富士康工厂实现物体识别和自主搬运小型电子零部件,搬运效率较传统AGV提升30%。

这些案例似乎表明,大厂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更有成功的可能,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怎么办?

李陈表示,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初创企业需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要加大在具身智能算法、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形成独特的技术优势和知识产权。例如,专注于开发更高效的运动控制算法,使机器人的动作更加精准、流畅,或者研发出更智能的感知系统,提升机器人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初创企业还需明确市场定位,专注于特定的细分市场或应用场景,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比如,针对教育领域开发具有教育功能的人形机器人,或者为医疗康复场景定制专门的辅助机器人,满足特定客户群体的需求,避免与大厂直接竞争。

魏明伟认为,巨头们的进入对行业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带来更快的技术迭代速度,增加行业人才的流动性,对于整个行业的向上发展有比较强的增进效果。同时,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行业的透明度增加,对于技术的壁垒和人才的留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