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小昆山镇的上海固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传出振奋人心的喜讯——其自主研发的自冲铆接(SPR)系统,在各大主机厂的实际应用场景中,多台设备单次铆接次数成功突破200万次。这意味着,固极智能一举成为焊装车间内唯一实现百万级应用的国产品牌,以数字上的突破见证国产智能制造的实力进阶。
事实上,固极智能成立仅7年。那么,它为何能在近几年一路高歌,实现年营收持续增长?又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佼佼者?
自主创新铸就硬实力根基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市专精特新企业,固极智能专注于汽车轻量化材料连接技术领域,潜心钻研SPR(自冲铆接)与FDS(流钻螺接)设备的开发与应用。近年来,随着汽车产业向轻量化转型加速,传统焊接技术在新材料应用面前显得“力不从心”,这为新材料连接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一体化压铸工艺兴起后,SPR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然而,时光回溯至2017年公司创立之初,国内市场几乎被3家欧洲500强企业垄断,国产品牌的发展之路荆棘丛生。
“我们心底始终怀揣着一个梦想,希望有朝一日,国产品牌能够在这一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公司创始人之一、总经理顾健坦言,创始团队是国内较早接触此类技术工艺的先锋团队,与国外品牌一较高下成为大家矢志不渝的追求。
上桌较量,实力是关键,自主创新则是实力的源泉。公司成立后的前三年,毅然决然地暂别承接商业项目,全身心投入技术创新攻坚,研发团队的人员占比高达半数。苦心人,天不负,固极智能最终成功叩开主机厂量产项目的大门,成为SPR行业首个进入这一领域的国产品牌供应商,一举打破国外技术的长期垄断,有力推动了自主品牌在该细分领域的国产化进程。
时至今日,公司的SPR系统已经历三次重大迭代升级,从1.0版本逐步进化至3.0版本,广泛服务于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小米、蔚来、小鹏等众多国内主机厂的量产项目。其中,2.0版本在性能与稳定性方面,已成功比肩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化解了车身材料多样化发展过程中连接技术的“卡脖子”难题。而3.0版本更是在智能化领域大放异彩,具备在线智能监控、大数据采集分析、远程操控以及智能化数据处理等前沿功能。例如,一旦监测到铆点异常,系统能够实时在线精准调整参数,并且可依据不同季节材料特性的细微变化,自动优化运行参数,为汽车主机厂的高效生产运营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期,公司自主研发的SPR系统在主机厂客户应用中,单台铆枪的应用次数超过200万次,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充分证明了产品在高频次使用与低故障运行方面的卓越性能。“这标志着我们的产品已经能够满足工业生产最严苛的要求,在与国外品牌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更加底气十足!”顾健向记者表示,随着铆接工艺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公司积累的数据与实践经验愈发丰富,这将进一步反哺产品的持续创新与升级迭代。除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公司在定制化产品开发与快速响应服务方面的突出表现,也是赢得国内众多客户信赖,构筑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目前,公司在国内市场已占据10%的份额,且呈稳步上升态势。
多元拓展迈向高端装备平台型企业
“近两年,我们在稳固核心产品优势的基础上,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全力构建多产品研发与应用平台,志在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平台型企业。”顾健向记者透露,早在2022年,公司便实施战略重组,将业务版图拓展至自冲铆接技术研发应用、流钻螺接工艺实践、新材料连接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焊烟除尘技术、铝打磨除尘业务以及车身拆解技术等多个领域,业务触角已覆盖国内95%的整车厂。2023年4月,公司位于小昆山镇的新工厂落成揭牌,将精心打造成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能工厂典范。
良好的市场前景与稳健的企业发展态势,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目光。2023年末,固极智能成功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超1亿元,由小米产投领投,汇川产投、中金资本踊跃跟投。此次融资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研发与工程项目的智能化控制水平,为固极智能在智能制造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加速前行注入强劲动力与丰富资源,有力推动轻量化材料连接技术领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员工规模从最初的45人迅速壮大至145人,营业额也呈现出跨越式增长:2021年为6227万元,2022年跃升至1.09亿元,2023年达到1.4亿元,2024年突破1.7亿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公司在市场拓展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成功的跨越海峡将SPR系统销往台湾,助力台湾新能源在车身轻量化领域自冲铆接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不仅是公司产品质量与技术实力的有力背书,更为公司未来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行业发展的东风为固极智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在公司团队成员眼中,目前仍处于创业的关键阶段,诸多挑战依然横亘在前,例如随着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如何提升管理效能、优化创新研发投入产出比以降低“沉没成本”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此,2024年公司积极引入高端管理人才,全面提升企业管理的体系化、标准化建设水平。据透露,公司预计在2025年初完成B轮融资,同步推进并购计划,向着全球领先的装备型企业宏伟目标迈进,努力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新质生产力的领军者,引领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