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多家车企相继通过投资或自研方式入场,发布“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产品和规划。不久前,广东一家汽车龙头企业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这家汽车企业的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向记者介绍,这款机器人具备高效、安全和节能等特点。
张爱民:我们所有的核心功能部件都是自研的,只有自研才能降低成本并提升整机性能。这个机器人的大脑部分采用远程加自主的控制方式,能够达到15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并且能够持续运行。它在运动模式下非常节能,只有两个电机驱动,其他电器可以锁死,我们追求的是场景中的实用性和落地能力。
在软件和系统上,这款“人形机器人”利用AI大模型进行训练,通过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等方法,提升机器人的自主操作能力。比如,它可以模仿人类进行倒茶、整理衣服、搬运物品等精细任务操作。张爱民介绍,今年计划实现这款“人形机器人”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并将在其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未来还将在安防、物流、教育等多场景应用。
张爱民: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年复合增长率都在40%以上,所以它是一个万亿级规模的市场。我们认为安防领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市场和需求足够大,而且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让人一直执行巡逻等工作不划算,且无法实现24小时巡逻,而机器人可以做到这一点。
从汽车到机器人,汽车企业为什么纷纷涉足这一领域呢?对此,张爱民表示,汽车制造涉及机械工程、电子控制、动力系统和人工智能等多方面技术,这些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有很多共通之处,车企可以利用已有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团队,降低进入新领域的技术门槛和成本。
张爱民:在空中有飞行汽车,在地面有新能源汽车,基于“最后一公里”室内室外移动云服务,这块就靠“人形机器人”来承接。从技术上来说,汽车与机器人在自动驾驶和分布式系统构架等方面有相似性,汽车技术都可以迁移到机器人上。在供应链方面也有优势,汽车使用的芯片、传感器等部件也适用于机器人,实现资源共享。此外,车厂的4S店也可以为机器人提供售前展示和售后维护服务。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汽车企业也在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兴亮表示,当前,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使得传统车企面临挑战,开拓“人形机器人”市场,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刘兴亮:我们都知道现在汽车市场正在逐渐趋近于饱和,所以车企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机器人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它潜力巨大,能够给这些车企带来新的收入来源。这里面还有一个技术的溢出效应,因为车企在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包括机械工程等各个方面都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直接应用到“人形机器人”做研发。
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刘兴亮指出,“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智能终端的重要形态,能够与车企的智能化战略形成协同效应,完善企业的产品生态,也有助于提升车企的科技创新形象,吸引公众关注,增强品牌的影响力。
刘兴亮:因为机器人能够更好地展现车企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探索,可以塑造车企高科技的品牌形象,而且还能够通过展示机器人的产品、技术,吸引对科技感兴趣的年轻消费群体,可以促进它们的品牌价值提升。为了满足生产自动化和效率提升的需求,机器人还可以在汽车生产过程中承担一些零部件的装配、检测等重复性高、危险性强的工作,可以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
有机构预测,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200亿元。到2035年,这一数字或将增长到3000亿元,这样一个庞大的赛道,蕴藏了无数的可能性。刘兴亮表示,随着更多企业的参与,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培育,“人形机器人”将在未来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给人们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生活体验。
刘兴亮:未来的趋势一定是有实力、有能力,或者说有战略目光的车企,都会积极地布局到机器人这个领域。我们不能说100%,至少90%以上的头部车企都不会放过机器人的赛道。它们所形成的通用技术能够和更多的行业去融合,帮助我们提高生活质量,早日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