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AI席卷全球的浪潮,我们在见证它帮助人类提高生产力、破解传统难题的同时,也会发现它给社会带来的冲击——瑞典一家先买后付服务公司Klarna宣布,基于OpenAI构建的聊天机器人可以换掉原本由700名客服人员负责的工作;美国得克萨斯州教育局推出一个AI评分系统,可以换掉大多数评分员在标准化考试中的阅卷工作……类似的情况,在国内一些行业也开始显现。
AI技术特别是机器学习和自动化系统,具有人工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能很好地执行重复性、规律性强的任务,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随着AI在数据分析、客户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一些传统的体力劳动岗位,乃至部分脑力劳动岗位,正在被取而代之。
对于AI“换人”可能带来的结构性失业,究竟该怎么看?其实,“变”与“守”的选择题已经出现过多次。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技术进步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旧有模式的消亡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工业革命促使手工生产方式逐渐被机械化工厂取代,许多家庭手工业者失去了传统的工作;电力革命推动以蒸汽动力为主的工厂向电力驱动转型,一些依赖蒸汽机的企业亦被淘汰。这种由技术迭代带来的产业升级,虽在某一时期给社会带来过阵痛,但无疑是大势所趋。
即使这样,在这一过程中,还是要尽可能减少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被“换”人群足够的缓冲时间。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充分评估AI应用可能对就业带来的冲击,有计划、分步骤地扩大应用领域,并通过提供再教育、职业转型培训等方式,帮助那些因技术革新而被“换”的人们顺利过渡到新的工作领域。另一方面,劳动者自身也应主动识变、积极应变,尽快学习掌握新兴技术,与时俱进地提升和完善自己,在变化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可以预见,AI对社会行业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我们既要把握AI发展的时代机遇,也要认清其爆发式增长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提前采取各种应对措施,真正做到“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使之更好地造福人类、服务社会。(作者/张梦然)